孔继昭 官方网站

http://kongjizhao.zxart.cn/

孔继昭

孔继昭

粉丝:2033056

作品总数:119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孔继昭 (1924—1995) ,北京人(号:燕京女士),出身于大家闺秀,孔子69代世孙,中国著名工笔画家,美术教育家。我国著名山水画家杨夏林先生的夫人。擅工笔人物、花鸟,注重传统、写实与创作的结合,...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辛勤开拓 不断探索 ——归侨画家杨夏林及夫人孔继昭

 

/常任侠

 

在东南滨海胜地厦门,有一批在美书园地辛勤耕耘的开拓者,他们中不乏有成就的佼佼者,如厦门画院院长杨夏林和夫人孔继昭既是。杨夏林、孔继昭伉俪长期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不仅作品甚丰,受到美术界的好评和重视,而且还为祖国造就了大批美术人才,遍布海内外从事艺术工作。

 

 

1952年鹭潮美术学校于鼓浪屿田尾路38号,创办人杨夏林、孔继昭、李其铮及教师郑光耀


杨夏林擅长山水,工写俱佳。他法古人,师造化,刻苦钻研,有着深厚的传统技法功底,同时,他又勤奋探索不法古。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多方揣摩,不断磨练,艺术造诣猛进。在内容和技法上均有新的突破。


他的作品立意高远,气象恢弘,境界壮阔,具有雄放仓润、浑厚、明快的艺术风格,在章法布局上往往以繁满、茂密见长;繁而不乱,层次井然,密而不窒,错落有致,可谓别具一格。

 


杨夏林 | 《海边一景》 | 67×66cm | 1995年


其夫人孔继昭则潜心于工笔重彩画创作,她悉心钻研,博采兼收,,熟练掌握传统技法,且能静心观摩体会现实生活,将切身感受和个人情怀抒于丹青,化为动人的艺术形象。她的工笔人物画和花鸟画,手法精练,线描流畅,色彩绚丽而不俗,形神兼备,富有表现力,具有诗一样的情趣。

 

 

孔继昭 | 《浣紗女》 | 工笔人物 | 50x54cm | 1951


杨夏林,本名杨,出生在福建仙游榜头一个小山村,自幼随父母远涉重洋,漂泊印尼东瓜哇,十二岁返回祖国,在家乡求学,后进厦门集美中学,1942年攻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这所当时国内美术界的最高学府,荟萃着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黄君璧、潘天寿、吴之等。夏林是学校的高材生,很有天赋,又勤学苦练,在名师的熏陶和指点下、融会古人笔墨精髓,画艺大进。


他学生时期的画作便很出色,深的傅抱石和黄君壁老师的赏识。夏林早期实践中不断探索,独辟蹊径,既保留传统的水墨染,又兼顾清绿泼色手法,熔瑰丽与雄浑、秀逸与庄重一炉。

 


杨夏林 | 《榕荫帆影》 | 65×133cm | 1995年


孔继昭出身名门,是孔子的后裔。她自小爱好美术,早年就学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转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与夏林同窗,后结为伉俪,双双献身艺术事业。

 

她先后受教于陈之佛、潘天寿、于非闇、刘凌沧等名家,专攻工笔画尤其潜心于古装人物画和重彩花鸟画,是名画家于非闇、刘凌沧的得意门生。

 


孔继昭 | 梅花八哥 | 工笔花鸟 | 34x23cm


夏林、继昭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后,旋即应聘在重庆西南美专执教。夏林担任国画组主任,这是他们最初涉足美术教育。

 

1946年两人赴四川大足,一个潜心临摹大足唐宋石刻,一个写生自然景物,并先后在大足、永川举行双人画展。这一时期,夏足迹遍及巴山蜀水,面向自然,师法造化,创作出意境雄奇、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夏的画作当时曾多次参加全国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展览,再画坛暂露头角,得到文化界的赞誉。


 

杨夏林 | 《黄山龙瀑草堂》 | 1988


1947年,夏林与傅天仇、常秀峰、段千湖等四人在南京举办画展,接着又与画家、雕刻家傅天仇在上海举行联展,在美术界留下了深刻地印记。在四十年代,杨夏林即以精湛的画作,现实了他的才华,是美术界一个备受瞩目的新秀。

 

1949年初,夏林携妻儿辗转到了厦门,他对厦门有特殊的感情,这里是他青少年时期求学的地方。到了厦门,就意味着回到了家乡。这时,海外老母思子心切,屡屡来信催他出洋省亲。他当时也完全有机会出国与亲人团聚,侍奉年迈的老母,并在海外侨界发展美术事业。

 

但是,他决定留下来,祖国正处在伟大的转折中,百端待举,他渴望着为祖国、为家乡做出奉献。他憧憬着办一所美术学校,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尽一份力。爱国爱乡,兴学报国,历来是华侨的优秀传统。在夏林身上,这种精神是有血有肉,身体力行。

 


杨夏林 | 《古榕图》 | 98×66cm | 1979


当时福建尚无一所专门培养美术人才的园地,他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奉献自己的才智。于是,创办美术学校的计划,在夏林夫妇及林采之、罗丹、李其铮、张霞等一批归侨书画家之间逐步酝酿成熟。

 

1952年,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和文化界的支持下,福建省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终于在厦门美术研究班的基础上在鼓浪屿成立了,取名为“鹭潮美术学校”,这就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的前身。杨夏林担任副校长,负责教学领导工作,他们含辛茹苦。惨淡经营,为办好这所学校而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杨夏林未曾见异思迁,尽管当时他有条件到著名艺术院校任教,在更为优越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艺术才智,他是以全副身心投入这一美术园地的开垦。三十多年来,这所学校已有长足的发展,颇具规模,造就了二、三千名美术人才,为发展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杨夏林 | 《幽壑云烟》 | 104×69cm | 1981


如今,设立在鼓浪屿岛上的这所工艺美术学校,犹如一颗明珠闪发着耀眼的光彩,为“海上花园”增添光辉。这一美术园圃的茁壮成长,疑结着开拓者和园丁们的心血汗水,其中自有夏林夫妇难能可贵的一份。

 

杨夏林在教课之余,还以饱满的热情致力于创作,绘出了许多受人欢迎的画。1956年,他的作品《鹭江渔火》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并刊登在《新观察》、《文艺学习》等刊物上。他与夫人孔继昭及其他画家合作的《陈三五娘》、《郑成功收复台湾》《钗头凤》等四屏十六幅工笔年画都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孔继昭 |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三 | 年画 | 37x28cm | 1957


自己的作品能为人们所理解、所喜爱,这给画家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和鼓舞,正当创作盛年的杨夏林本想干一番事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话来。不料,1957年,厄运却降临到他的头上,从此便从花坛上销声匿迹,他背着莫须有的罪名度过了二十二个年头。

 

磨难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逆境没有使他退缩,尽管他被剥夺了发表作品的权力,他依然坚持作画,绘出出了一幅幅的山水画,寄托着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艺术的追求。他历经坎坷,然而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初衷始终不变。

 

 

孔继昭 |《钗头凤》之九 | 年画 | 37x28cm | 1958


七十年代末,笼罩神州大地的阴霾消散了,艺坛回春,杨夏林以加倍的努力和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创作,挥笔作画,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为了搜集创作素材,他当时曾两次深入武夷山区写生,收获颇丰。

 

武夷山组画就是他的成就,笔触洒脱,意境清晰,情趣盎然,在实景中寄高着浪漫,体现了精湛的山水技法。一位评论家说,看了杨夏林的画,就像读了王维的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来,夏林的足迹踏遍了许多名山大川。鹭鸟景色、石鼓名山、武夷奇峰、太姥名胜、雁荡飞流、西子湖畔、黄山云海,桂林峡谷,经他的画笔的点染,无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将观赏者引入雄奇深邃的美妙境界中。

  

 

杨夏林 | 《渡头青虬》 | 83×50cm | 1985年


夏林的艺术成就和早已受到了美术界和有关部门的推重和珍视。他的作品《榕阴远眺》为中国美术馆所珍藏;《榕阴帆影》、《根深叶茂流水长》、《激浪》三幅国画为中国国画研究院收藏。

 

他的作品还多次参加了省、市和全国性的画展。1980年,他的《闽山烟雾》、《海涛》《万石山中》、《山中一夜雨》四幅国画,作为福建省中国画的精品,赵港展出受到各界很高赞誉。1983年,他创作的《鼓浪洞天》,作为福建省参展作品之一,参加了全国侨乡风貌画展,并被选入《侨乡风貌画集》里。他为纪念全国侨联成立三十周年而作的《根深叶茂》堪称上乘之作,令人赞叹。宗教界汇集全国遗留书画家义画的四卷画集之一《书画功德集》也收入了夏林的画作。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幅《厦鼓风光》是夏林为主笔与另一画家张晓寒共同创作的。


 

杨夏林 | 《鼓浪风光》 | 67×43cm | 1979年


杨夏林为主笔与青年画家刘守信合作绘制的宽十三米,高三米的巨幅人造大理石国画《海上花来蓬莱境,万帆争载游子归》,镶在厦门华侨大厦大厅上方,在福建画坛一时传为佳话。画家在这幅画倾注了对美丽江山的深沉的爱,霸“海上花园”的绚丽风光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赏者的面前,让许多海外游子和外国友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厦门著名的古刹普陀寺主客厅悬挂着杨夏林的巨幅作品《根深广源远流长》。许多来访者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及国内外贵宾都被画家的杰作吸引住,叹为观止,并在画前摄影留念。慕名前来观赏这幅神奇画作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在这幅画前,人们恍若置身其间,只见百年老榕顶着擎天华盖,昂然俯临海面,浓阴之下烟波浩淼的海伸向忙忙的天际,不禁使人浮想联翩,流连不已。

 


杨夏林 | 《太姥云烟》 | 96×68cm | 1982年


画艺无止境。夏林从未满足于已取得艺术成就,他勤奋探索,不停追求,从大自然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探求新的境界,以求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古榕、苍松、参天大树成了夏林创作的重要题材。长在南国本榕树巨杆撑天,亭亭如盖,盘根错节的根茎,盘扎崖岩峭壁间,深深地扎根在地里,魏然顶天立地。任凭风吹雨打,电闪雷鸣,始终不饶不屈,坚韧不拔在博弈中昂然向上,看夏林画的榕树,每每为之拍案叫绝,许多人都说:“使人如对伟丈夫,低回而不恋去。

  

 

杨夏林 | 《作闽海潮声》 | 113×41.5cm | 1988年


夏林之所以善于画榕,闻名遐迩,其画作不仅显示了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高超的手笔,而且在技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夏林画树、画古榕,师表达他心灵的感受。以画寄情,抒发着他的襟怀,现实生活和长期的创作实践似乎给了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和情操。这真是他的画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


 

孔继昭 | 《上寿图》 | 工笔人物 | 44x68cm | 1988


杨夏林的夫人孔继昭也是一位有成就的美术家,以精于工笔画而闻名。她致力绘画艺术几十年入一日,与夏林一起饱受风霜。十年浩劫,是经受种种磨难,但她矢志不移,艺坛回春,她情酣墨畅,创作了《麻姑上寿图》、《月里嫦娥图》、《台湾蝴蝶兰》等一批好作品。得到各界好评。《上寿图》作于1979年。图中麻古身着盛唐服饰,雍容典雅,气宇不凡,《上寿图》制成大幅年画,雅俗共赏。


 

 

         孔继昭 | 《碧海长天夜夜心》 | 工笔人物 | 61x94cm | 1980


一幅《台湾蝴蝶兰》,浓墨轻彩,渗透着画家的多少情怀,多深思意!她本想画一幅反应闽南特色的花果,构思已成,动笔在即,忽然听说移植在厦门万石岩植物园的台湾蝴蝶兰即将开花,她高兴异常,立即赶到植物园实地观察。眼前的蝴蝶兰牵动了她对自己在台湾亲人的思念。亲情连心,她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台湾蝴蝶兰》,寄托深切的情意。

 

 

孔继昭 | 《台湾蝴蝶兰》 |工笔花鸟 | 100x60cm | 1984年 (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


台湾蝴蝶兰为兰中珍品,在第三届国际花卉展览上,被评为群芳之首,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血缘相亲,蝴蝶兰各自引种福建以来,如归故里,生意盎然,血浓于水,草木而且有情,骨肉通报为何不能团聚?画外之意,耐人寻味。画家在创作的同时,心中草就了一首诗:“台湾蝴蝶兰,生长在闽南。蹁跹舞幽壑,都是故原山。”这首诗就是画的主题。《台湾蝴蝶兰》这幅作品,1985年入选参加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受到广泛好评。



 

孔继昭 | 《火鸡白石》 | 工笔花鸟 | 68x98cm | 1980


孔继昭善于从古典文学、民间传统中汲取养分,许多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的花鸟画入《火鸟白石》、《黄竹红叶》、《卡特兰》,人物画如《陈三五娘》、《采茶扑蝶》题材都是来自生活,来自民间,使观众感到亲切、新颖,深受欢迎。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朱丹称赞她“传真一彩笔,点染满庭芳。”

 

工笔画重彩画是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近百年来,由于画坛重“写意”轻“工笔”之风渐甚,卓有成就的工笔重彩画家已廖若晨星。而孔继昭四十年如一日,潜心于工笔重彩画的创作和教学,位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作出成绩,诚为可贵。



 

孔继昭 | 《黄竹红叶》 | 工笔花鸟 | 49x93cm | 1980


杨夏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美协常务理事,厦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厦门美协主席、厦门工艺学院院长。孔继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美协理事。

 

夏林继昭伉俪虽已步入高龄,从未停止在艺术园地的耕耘,仍以饱满的精神活跃在画坛。他们仍然积极从事创作,悉心研究,不断探索。可以期望,他们将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为繁荣艺术园地、丰富祖国美术宝藏做出贡献。


 

孔继昭 | 《三角梅》 | 工笔花鸟 | 64x67cm | 1986


人物名片:常任侠1904-1996,别名季青,安徽省颍上县人,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家、诗人,中国古画史学会创办人之一,40年代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印度国际大学教授,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管理出版社规划小组顾问等职务

 

注:文章写时为上世纪80年代,文章的主人翁及作者都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