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继昭 官方网站

http://kongjizhao.zxart.cn/

孔继昭

孔继昭

粉丝:2032546

作品总数:119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孔继昭 (1924—1995) ,北京人(号:燕京女士),出身于大家闺秀,孔子69代世孙,中国著名工笔画家,美术教育家。我国著名山水画家杨夏林先生的夫人。擅工笔人物、花鸟,注重传统、写实与创作的结合,...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

国 画:元/平尺

匾额题字: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重现大师精品缅怀昔日辉煌——记杨夏林、孔继昭合作的年画

 

发布时间:2018-10-09      新闻来源:张雄艺术网

 

摘要:值此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拟定于20181012日在厦门美术馆隆重举办纪念鹭潮美术学校创办人杨夏林诞辰100周年,鹭潮情...

 

张雄艺术网讯 值此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指导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厦门市美术家协会、厦门市书画院、厦门市美术馆为主办单位,鹭潮鼓浪屿美院、厦门归国华侨联合会为协办单位,拟定于20181012日在厦门美术馆隆重举办纪念鹭潮美术学校创办人杨夏林诞辰100周年,鹭潮情怀桃李芬芳--杨夏林、孔继昭及师生画展

 

画展中杨夏林及夫人孔继昭展出的众多精品中,有他们上世纪50年代合作精心创作的年画中的三套,它们是《陈三五娘》、《钗头凤》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经过了一个甲子年,今日重现在观众面前,洋洋大观的作品有的还是第一次露面,今日能让观众大饱眼福,值得庆幸。讲起这几套年画,首先要提到年画的执笔者孔继昭。孔继昭,北京人,中国著名的工笔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孔子第69代世孙。自幼酷爱美术,早年考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1943年转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科,当时国立艺专汇集了中国大多数的画界精英,在学期间她受业傅抱石、李可染、于非闇、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黄君璧、吴弗之等名师,得到良好的绘画基础训练,深入探索工笔人物和花鸟画的绘画和创作技巧,成绩斐然,屡受老师们的好评和赞誉。

 

194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国立艺专,毕业后在重庆西南美专任教并于四川各地及大足写生,1946年与杨夏林在四川大足和永川举办双人展,年方22岁,1948年又和杨夏林、傅天仇在南京上海举办巡回画展。孔继昭的工笔人物、花鸟,注重传统、写实与创作的结合,其作品笔墨流畅有力,色调明净雅丽,情趣生动。曾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选送出国展览。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每年都有工笔画精品面世,主要作品有《采茶扑蝶》、《陈三五娘》、《郑成功收复台湾》、《钗头凤》、《三家福》、《献寿图》、《台湾蝴蝶兰》、《秋塘待钓》、《火鸡白石》、《昙花》等等,1955年创作出版的年画《陈三五娘》更成为中国年画的经典而名扬于世。

 


年画《陈三五娘》之一

 

孔继昭善用工笔画方式塑造了众多各类典雅端庄的女性形象,内容及表现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她的《陈三五娘》和《钗头凤》等画作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再现了这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称得起是工笔画杰作,孔继昭的《陈三五娘》和《钗头凤》年画同为中国年画的的经典作品。孔继昭众多的工笔花鸟画都以精湛的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令人百看不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继昭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创新作出了新贡献,通过正统的学院教育,她继承传统的绘画技法,加上及长期的创作和对人物、环境的详细观察,在年画及各类画作中采用了西画的透视画法,这是孔继昭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在工笔重彩画中利用技巧将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使人物和环境得到完美的统一,她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注重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环境的详细刻画,使得笔墨技巧为内容和形式服务,不是为了表现而表现,把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了,世上不同人都以各自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标准作为爱好参照,孔继昭的画能达到各方的一致爱好,达到雅俗共赏,实在难得。

 


年画《陈三五娘》之四

 

在孔继昭众多的年画作品中,杨夏林承担着配景的工作,工笔年画除了故事中的人物外,人物所处的环境是重要的一环,如果配景不如意,那此年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或是直接的失败。杨夏林是山水画的高手,年画的配景确实是得心应手,从《陈三五娘》、《钗头凤》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画中主体人物和景色可以说是配合得天衣无缝,同时,可以看出在50年代的配景的超前性,画面中的景物、房舍、家具及室内装修和配饰等,在60年后的今天,都和当今最热门的古典装修相吻合。杨夏林和孔继昭合作的年画,可谓强强联手,家喻户晓的故事加上精美的作品,四屏条年画在市面上推出后,反映热烈,很受欢迎,一再加印,此后再出版单行本迎市场热需。

 

此画展展出的《陈三五娘》、《钗头凤》、《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套年画的全部精品,每套有16张。一个甲子都过去了,让60年前的这些精彩作品重现于美术爱好者面前,让这些昔日的精品再放异彩,让它们流芳百世,光照人间,成为一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年画《陈三五娘》之五

 

《陈三五娘》的故事讲的是古时候福建泉州书生陈三在广东潮州的元宵灯节上,与黄五娘相遇,两人一见倾心。但五娘父黄九郎却将她许婚于富豪之子林大。五娘虽执意不允,却难违父命,只得暗中饮泣。陈三为了接近五娘,化装成磨镜匠来到黄府,磨镜时故意将宝镜打破以迁怒黄九郎,遂以赔镜为由卖身黄府三年为佣。五娘料得陈三来意,又喜又惧,但两人咫尺天涯,难得相见。五娘朝夕愁想,玉容消瘦,病体缠绵。一年后,陈三在失望之余欲返乡里,经婢女益春挽留并传递情书,两人终得相见互诉衷肠。在林家逼婚日紧之时,五娘毅然随陈三在月夜离家私奔,跨界至福建,去追求自由与幸福。此故事广泛流传于福建、广东和台湾各地,多以小说和戏剧形式出现,1955年孔继昭、杨夏林合作的工笔重彩年画《陈三五娘》发行,得广大群众欢迎,一再加印,出版社再出年画单行本,以便收藏。此套《陈三五娘》年画已被列为中国年画的经典作品。

 


年画《陈三五娘》之六

 


年画《陈三五娘》之十五

 


年画《陈三五娘》195511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还是繁体字时代)

 

陆游和唐琬写下的千古绝唱《钗头凤》,此凄美的爱情故事《钗头凤》由孔继昭执笔、杨夏林配景的年画于195811月出版,出版后好评如潮,人们争相购买装点家庭。现在已经整整过了60年,此次展览展出如此精美作品,张张画幅光彩照人,如昨日刚完成,也是年画《钗头凤》原作第一次和观众见面。

 


年画《钗头凤》之一

 


年画《钗头凤》之三

 


年画《钗头凤》之四

 


年画《钗头凤》之十六

 


年画《钗头凤》195810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还是繁体字时代)

 

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抗清名将,因蒙明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再取台湾,得澎湖乡民热烈欢迎和慰问。荷兰侵略者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东平的台湾城和台南赤嵌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郑成功一声令下,明郑军把敌军团团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敌舰击沉,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最后收复了台湾城及台湾全境。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是中国真正的民族英雄。

 


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二

 

195711月此套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出版,由孔继昭执笔,杨夏林配景,杨夏林特邀张晓寒参与起稿工作,此唯一一套三人合作之年画。画面洋洋壮观,战争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画面上还有厦门鼓浪屿的景象,真为不可多得的精品。因为保存的时间较长,已有霉点,经过裱褙师傅的精心修复,还算完整,此次画展也推出来展览,让观众大饱眼福。

 


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三

 


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之五

 


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六

 


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十一

 


年画《郑成功收复台湾》于195711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还是繁体字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艺术获得了开拓性、创造性的发展,无论从绘画风格和题材都更为丰富。再加上人们对喜闻乐见历史故事及传统艺术的钟爱,以及逢年过节用以装饰用且又营造了喜庆的气氛,年画更风行开来。且年画也以其较强的故事性、极高的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年画精品发行往往以千万数计,给千家万户带来了美好的精神享受,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这一时期无疑是中国年画艺术发展的巅峰。事实上,这一幅幅年画,分开来就是一张张精美的、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国画。

 

斗转星移,由于时代的变迁等原因,我国这一文化传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即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并被人淡忘。可以说,当今的青少年中大多不知它当年的辉煌,也不知它究竟为何物。书刊可以较多地保存下来,而这些一张张的纸片能保存至今的可谓寥若晨星。由于当时缺乏收藏意识,尤其清末民初时期印行的年画和连环画,大多恐怕已为孤品了,就是解放后印刷发行的现在也是难觅其踪,少得可怜。而在以前出版的年画缩样中,充其量仅能见到几种年画缩样,故往往令人感叹不已。我国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应该得于抢救,期望使这些濒临失传的年画和连环画有一个再生展示的机会。